近日,周佩剑副教授课题组在中科院一区SCI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4)发表了题为“Biomimetic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battery design and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学院作为该论文唯一完成单位,2024级研究生周翔恺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周佩剑副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近年来,柔性电池作为可穿戴设备、软体机器人和植入式医疗设备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核心能源,为新型电子系统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基础动力。然而,在追求高能量输出与卓越机械柔性的同时,依然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尤其是在集成化仪器系统对能源单元提出更高适应性和安全性的背景下。受自然界复杂组织结构与功能进化的启发,仿生策略成为推动柔性电池设计和性能瓶颈突破的重要方向。该论文系统梳理了柔性电池的基本工作机制,深入探讨了仿生学与柔性电池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阐述了形态模仿、结构仿生和功能仿生三种主要创新路径。结合当前制造技术的前沿进展,全面总结了柔性电池在材料选择、构型优化及集成工艺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最后,围绕提升能量密度、保障机械稳定性和实现多领域深度融合等核心难题,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综述旨在激发柔性电池的创新设计范式,促进其在集成化仪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和持续突破。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水利部流域数字孪生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的共同资助和支持。
据悉,我院流体动力与智能测控团队周佩剑副教授,立足于仪器科学与技术背景,以交叉学科为突破口,开展人工智能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指导研究生在高水平期刊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在 Renewable Energy、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在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Physics of Fluids、IEEE Sensors Journal、 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等中科院二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
周佩剑副教授,自2019年入职中国计量大学以来,以第一者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包括中科院一区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第十九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和擂主(全国特等奖排第一);以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批浙江省新苗计划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
计测学院师生团队始终牢记殷切嘱托,牢牢抓住“老本行”,坚持党建引领,锚定仪器学科提质升档目标,凝练方向和特色,力争在“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等标志性成果产出等方面加大力度。
下一条:喜讯!我院青年教师谢雨农博士、潘作舟博士获批浙江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培养项目